2020年11月08日
分享
第97期 宁德“独木冲浪”:小小原木的“奇幻漂流”
  • “独木冲浪”表演。受访者供图
  • 表演者在激流中表演“独木冲浪”。池惟强 摄
  • “一人两木”。受访者供图
  • 西班牙友人“西客”来洪口探秘“独木冲浪”。受访者供图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蕉城区洪口乡,清澈的霍童溪水在此川流不息,向前奔去。溪水上,数名身手矫健的“独木冲浪”表演者,正身处其中与激流奋力搏击。他们手执竹篙,脚踩一根原木,沿着霍童溪疾驰而下。

与身下激流险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演者们气定神闲的神情,哪怕眼看着要撞上水中礁石,依旧能靠竹篙一次次地左撑右点、轻拨慢挑化险为夷。

一根小小原木,在水里上下翻飞,和表演者一起历经了场“奇幻漂流”。这个惊险刺激的项目,名为“独木冲浪”。眼下,“独木冲浪”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谢在军、彭维飘,正趁着冬季休整期,和团队里的表演者为新编排的动作加紧训练,为明年开春的表演做准备。

无土可耕造就“中华一绝”

“独木冲浪”表演。受访者供图

“独木冲浪”,又称“站木”、“跳仝”,起源于洪口乡莒洲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乾隆年间县志记载,“尹三公”是此项绝技的始祖。

莒洲,古时称古瀛洲,位于宁德霍童溪畔。村舍顺溪依山而建,山水兼备,以其旖旎的风光闻名遐迩。早在1991年,著名作家冰心便为该村亲笔题词:“惊水瀛洲”。

据悉,明清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商贾云集,是宁德最繁忙的水道,松溪、政和、屏南、古田、寿宁等地的货物均由此进出莒洲,销往浙江等地。虽身为繁华鼎盛的水上商贸集散地,但碍于古莒洲恶劣的地理环境,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四面环石,无土可耕;一线溪河,彭谢度生。”谢在军如是形容旧时的情景。

“独木冲浪”表演。受访者供图

当时,村里的男子大部分靠运送木材为生。但由于四面环山、陆路不通,加之水路狭窄,不利于舟船行走,砍伐下来的林木运出山极其不易,只能简单扎成排,漂流而下。编织好的木排在溪水中遇到激流、礁石,时常途中散排。为了在湍急的河水中捡回一根根散落的木头,久而久之,当地老一辈练就了单木为筏的本领。

可以说,正是因为先天的“无土可耕”,造就了莒洲人代代相传的“中华一绝”——“独木冲浪”绝技。

擦石穿行依旧“闲庭信步”

表演者在激流中表演“独木冲浪”。池惟强 摄

霍童溪的莒洲段素有“九曲三十濑”之说,流动的溪面下蛰伏着大大小小的暗礁。冲浪者需在乱石成堆的狭窄航道上,擦石穿行,临滩而进。

在冲浪过程中,冲浪者双脚踩在一根长6—10米,直径20—30公分的漂浮原木上,双脚拉弓步,上身略微趋前。无论浪峰波谷,涛怒湍急,一切的身体平衡都仰赖冲浪者手中那根长约5米的竹篙。

远远望去,独木如箭出弦,两岸的高山密林随木头的移动飞速掠过,颇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冲浪者随竹篙掉头转向,逶迤向前,脚下的原木仿佛长了吸盘与他们融为一体,甚是壮观。可谓 “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独木冲浪”商标。受访者供图

谈起与“独木冲浪”绝技结缘时的场景,彭维飘说,小时候他住的村落依水而居,溪中戏水成了暑假时的休闲活动,在玩耍时,他常常看到老一辈站在木上“呼啸而过”。当时,年仅7、8岁的他便好奇地把玩起水中的木头,想学着大人那般在水里乘风破浪。

“木头是圆的,在水里还会打滑,我经常一站上去就掉进水里。”回想起初学时的情景,彭维飘向我们娓娓道来,“可以说,练这项本领最难的就是在木头上找平衡感。学得快的人最少也要一个夏天才能摸到平衡感。有的人找不到感觉,可能学了很久还不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练就“独木冲浪”绝技,并非易事。“练习‘独木冲浪’,首先要学习游泳,熟悉水性;再来必须练好马步,加强腿部力量,待平衡感训练过关后,方可上木。马步大致分为三种:八字马步、丁字马步和虚步。”谢在军说。其中,又因丁字马步兼具稳定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应对水流,在实际表演中运用较多。

中断十年意外“重获新生”

西班牙友人“西客”来洪口探秘“独木冲浪”。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水路运输在当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上洪口水电站的建设,古瀛洲村被淹没在库区。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当地村民成为水库移民,全村迁移至别处。代代相传的“独木冲浪”绝技,也随古瀛洲一起沉入水底,销声匿迹。这一消失,便是十几年。

2016年,当兵归来的谢在军回到村里,心想着把祖辈失传多年的绝技传承下去。于是,在他的牵头组织下,洪口乡成立了“独木冲浪”非遗保护协会,中断十多年的“独木冲浪”绝技因此重获新生,回到大众的视野。

“整个协会大约40多人,也有许多80、90后加入到队伍中,最小的13岁。”谢在军向我们介绍了协会近况,该协会在每年的暑假集中开设培训班,教村里00后的孩子熟悉水性、扎马步等基本功,旨在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因“独木冲浪”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操作难度,当地政府每年也会投入一定的经费扶持,试图通过对“独木冲浪”绝技的保护,唤醒人们对古瀛洲的回忆,加快促进洪口文旅产业发展。

“一人两木”。受访者供图

历经时光洗礼,如今的“独木冲浪”逐渐褪去维系生计的色彩,演变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发展出了“单人双木、两人三木、五人同木”等多种极具观赏性的表演形式,大大丰富了表演内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赏。

目前,“独木冲浪”已于2016年通过蕉城区级非遗申报,并于2018年通过宁德市级非遗申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准备材料,把这项技艺继续往上,向省级、国家级非遗申报。”谈起“独木冲浪”未来的发展,谢在军言语间透露着自豪。(本网记者 吴文伟 叶伏国)

“独木冲浪”又称“站木”、“跳仝”,距今有600余年历史。该技艺原是莒洲村古人运送木材或求生的技能,后发展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2016年,“独木冲浪”通过蕉城区级非遗申报,并于2018年入选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传承人谢在军、彭维飘等人的努力下,洪口乡成立了“独木冲浪”非遗保护协会,协会成员40多人,有许多80、90后加入队伍。该协会在每年暑假开设培训班,教村里00后的孩子熟悉水性、扎马步等基本功。下一步,“独木冲浪”技艺还将继续往上,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头是圆的,在水里还会打滑。练这项本领最难的就是在木头上找平衡感。学得快的人最少也要一个夏天才能摸到平衡感。”——彭维飘

记者 吴文伟
记者 叶伏国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