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4日,孟加拉首都达卡,当地穆斯林举行游行抗议。

9月14日下午,超过300名印尼穆斯林民众在雅加达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前举行示威活动,抗议一部美国电影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中新社发 顾时宏 摄

中新网9月18日电 综合报道,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近日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反美示威浪潮,现已蔓延至全球30多个国家。截至目前,埃及等中东国家的抗议势头有所减弱,但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丹麦等西方国家的反美示威开始愈演愈烈。


反美浪潮持续一周 中东势头有所减弱

据悉,此次反美示威活动始于本月11日,利比亚和埃及两国当日爆发示威活动,抗议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示威活动至今已持续一周。

利比亚的示威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员死亡。同一天,数千名埃及示威者为抗议该美国电影,冲击了位于解放广场附近的美驻埃大使馆,其中数十人爬上使馆围墙,扯下美国国旗,并在撕毁后将国旗予以焚烧。

埃及官方媒体16日报道说,围攻美国驻埃及使馆事件仍在继续,示威者向军警投掷燃烧瓶和石块,后者则用催泪弹驱赶人群,双方冲突已造成2人死亡、约400人受伤。滨海城市亚历山大也发生了冲击美国领事馆事件。

12日,数百名突尼斯示威者聚集在美国驻突尼斯使馆外,向使馆投掷石块,以示对这部美国电影的抗议。

13日,数百名也门示威民众冲击美国驻也门萨那大使馆,并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造成4人死亡。此后美国驻也门使馆外,连续3天发生示威活动。

同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爆发反美示威活动,多达500名示威者聚集在瑞士驻伊朗大使馆(美国在伊朗的利益代表处)附近,高喊“美国去死”的口号。

14日,突尼斯示威者围攻美使馆酿成骚乱,造成30多人死伤。同一天,黎巴嫩示威者与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造成一名示威者死亡,20人受伤。

针对中东非洲地区持续多日的示威活动,奥巴马政府采取行动,希望迅速缓解甚至消除此事给美国在伊斯兰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

奥巴马致电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希望土耳其为盟友美国在伊斯兰世界说点好话,他还向埃及总统穆尔西施加了强大压力。有报道称,中东示威势头已有所减弱。

疯狂蔓延至30多个国家 东南亚多国“接力”

自11日开始,示威活动逐渐蔓延至全球30多个国家,东南亚多国在近两日也爆发反美抗议。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城市,都有伊斯兰教教徒上街抗议。

16日,大约1000名穆斯林16日在美国驻巴基斯坦卡拉奇领事馆外示威,抗议美国人制作的侮辱穆斯林的电影。

17日,大约3000菲律宾回教徒在南部棉兰老岛的马拉维市举行反美示威,他们践踏和烧毁了美国和以色列国旗。

同日,在泰国曼谷,美国驻泰国大使馆宣布,因为有“数百人”要示威,大使馆周二下午将关闭,而且“非必需人员也将被送回家”。

此外,在印尼雅加达发生示威活动,示威者向镇暴警察抛石块和燃烧瓶,并燃烧轮胎,冲突造成至少有11警员受伤送院,示威者有一人受伤,至少四人被逮捕。

欧洲国家“难以幸免” 西方外交使团高度戒备

在此次反美示威浪潮中,不仅美国驻多国使领馆遭到冲击,就连英国、丹麦等西方国家的驻外使馆也受牵连,遭示威者围攻。

14日,在苏丹,喀土穆和加达里夫等州数万名民众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美国发行诋毁伊斯兰教、亵渎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

他们围攻美国、德国和英国大使馆,并同警察发生了冲突,冲突导致2名示威者死亡、40多名警察受伤。美国使馆院内多辆汽车被焚烧。

此外,16日,近1000人在伦敦市中心的美国驻英大使馆外对美国制作的反穆斯林电影进行抗议。

同一天,数以百计的民众在美国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使馆外示威。据报道,示威者不仅高声抗议争议影片,同时指责美国军事干涉中东和阿富汗。

美国驻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大使馆外,当天同样聚集有示威人群。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一些驻伊斯兰世界的外交使团紧张不安,与美国使领馆一样,保持高度戒备。美国已撤出驻苏丹和突尼斯部分外交人员,德国效仿美方做法,撤出驻苏丹使馆部分人员。

9月16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美国驻英使馆附近,穆斯林民众手举标语牌参加示威活动,抗议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和诽谤伊斯兰教的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高塔姆摄(新华社发)

正如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小贩自焚引发了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一样,2012年9月11日由美国一部反穆斯林电影引发的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同样让人猝不及防,令美国被动,且影响深远。

白宫进入“紧急状态模式”

白宫如今已经进入“紧急状态模式”,总统国家安全副顾问麦克唐纳每天主持两次政府相关各部门的联席会议,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班子几乎每天都举行会议,应对两起重大突发性事件: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及其他3名美国工作人员遇袭身亡事件;伊斯兰世界反美抗议浪潮。

两大事件都有着同样的重要性:一国驻其他国家的使领馆被视同该国领土,使领馆受到武装攻击,相当于该国领土受到侵略,更何况是美国这一世界超级大国,而且是大使遇袭身亡;而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也同样严重,这意味着奥巴马政府3年多来的“中东新政”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可能更意味着美国、以色列在中东的长远安全面临巨大威胁。

为应对大使遇袭身亡事件,奥巴马及其白宫国家安全团队采取紧急措施。美国海军12日向利比亚海域派出两艘驱逐舰,增加美军在该国周边的军力部署。这两艘军舰都装备“战斧”式巡航导弹,可以对利比亚境内武装人员进行打击。另外,美国国防部将向利比亚部署一支50人的海军陆战队快反部队。如果局势恶化,美国军方还可能派遣更多的部队。

除此之外,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已经尽最大努力向利比亚派出情报人员,以调查究竟是哪个组织策划了对美国领馆的攻击行动。不过,据美国不具名官员透露,目前CIA大量的人力已经被派到叙利亚边境,负责培训、组织、整合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已不太可能再抽调大量人力前往利比亚。


奥巴马向穆斯林国家领导人施压

以抗议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穆斯林的无知》为导火索,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目前,除利比亚“袭馆”重大事件外,在埃及、也门、突尼斯、摩洛哥、苏丹、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伊斯兰国家都展开了反美抗议活动,在埃及、也门等国也发生了冲击美国大使馆事件。

对此,奥巴马政府作出迅速而谨慎的应对。尽管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以及美国一些官员的最初反应是该影片与美国政府无关,美国人“拥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美政府对该片的放映“无能为力”,但随着伊斯兰国家反美抗议浪潮的扩散,奥巴马政府似乎对这一立场做了修正。

美国联邦调查局迅速介入,查明该片导演纳科拉有犯罪前科,曾因金融欺诈被判刑,不过目前正在保释期间。15日,美国警方在加利福尼亚州纳科拉的住所将其带走,并对其进行了审讯,以“重审纳科拉是否符合保释条件”。如果有关方面确认纳科拉在保释期间有违规行为,他可能将重新入狱。

在国内采取行动的同时,奥巴马政府在国际上也开始行动,希望迅速缓解甚至消除此事给美国在伊斯兰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奥巴马本人于13日夜间亲自致电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希望土耳其这一在伊斯兰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出声”,为盟友美国说点好话。随后,埃尔多安于14日发表了“措辞严厉”的演讲,称美国驻利比亚领馆遭到的“恐怖袭击”背后的组织及其意图都要受到严厉谴责。

奥巴马还向埃及总统穆尔西施加了强大压力,督促穆尔西保护美驻埃使馆及外交官的人身安全。奥巴马在14日的一次采访中甚至表示,埃及已经不再是美国的“盟友”,当然也不是“敌人”,而在穆巴拉克时代,美国一直将埃及称作“盟友”。面对美方的压力,穆尔西调整了一开始猛烈批评美国影片的态度,表示保护美国在埃及官员的人身安全是埃及的义务和荣耀。

与此同时,美国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分别致电苏丹副总统塔哈、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一方面希望他们保护美国人员及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在缓解穆斯林反美情绪方面做一些努力。


美国学者反思政府中东战略

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诋毁穆斯林的美国影片并不是引发袭馆事件及反美抗议浪潮的根本原因,它充其量只是偶然出现的一个导火索。在华盛顿的美国官员、议员以及学者都已经开始讨论此次大风波的真正原因,以及这场风波对未来美国中东战略的影响。

此次发生反美抗议浪潮最激烈的几个国家利比亚、埃及、也门、突尼斯等,也是过去一年多来“中东革命”风起云涌的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反对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或通过革命,或通过政治谈判都推翻了当权者,建立了新政权。

美国推波助澜的“阿拉伯之春”的尘埃还没有落定,中东反美浪潮就开始出现,这让美国的专家学者开始反思:美国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了什么?在埃及,美国抛弃了原来的盟友穆巴拉克,直接导致了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的上台。在此次反美浪潮中,穆兄会积极支持反美运动。据美国媒体报道,在美国向埃及总统穆尔西施压后,穆兄会在其英文声明中改变了态度,要求穆斯林克制,但在其阿拉伯语的声明中仍支持反美运动。

上述几个国家也是中东国家中得到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过去4年来,埃及每年获得16亿美元的援助;从2011年利比亚推翻卡扎菲的运动刚刚开始到目前新政府建立,美一共向利提供了两亿美元的援助;也门在2011年获得1.34亿美元援助,今年也有6400万美元。美国人开始置疑,在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如此大把地花纳税人的钱是否值得,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否真的得到了保障?美国参议员保尔说:“我们对此已经厌倦了。”

有专家认为,尽管奥巴马2009年上台伊始就选择在开罗演讲,称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将迎来新的开始,同时他也努力结束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但奥巴马最终还是未能打破“文明冲突”的诅咒。事实上,只要美国国内犹太利益集团依然强大,美国仍偏袒中东盟友以色列,那美国仍将深陷与阿拉伯国家“文明冲突”的怪圈而无法自拔。

针对席卷中东的反美示威浪潮,有专家指出——

“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失败的”

近期发生在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和也门等中东国家的反美示威游行造成了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世界关注。

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系前主任、中东政治研究专家哈桑·纳法阿教授认为,中东地区的反美活动恐怕还将持续下去,因为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曾经多次亵渎伊斯兰教,深深地伤害了全世界穆斯林的感情。

埃及中东通讯社副主编萨·米哈教授表示,之所以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件,原因是美国和以色列等国一再亵渎、侮辱伊斯兰文明,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美国和以色列应对此负有主要责任。

米哈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失败的。“因为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分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无论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编出什么样的借口,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我相信,美国肮脏的企图不会在阿拉伯国家得逞”。  

前美国联邦调查局高级特工、反恐专家阿里·索凡分析称,在经历政局动荡的国家发生针对美国使领馆的暴力袭击并非偶然。近年来遭受重创的“基地”等极端组织利用这些国家的动荡,意图煽动起反美浪潮并招募新成员。索凡警告说,当前在马里、阿尔及利亚、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极端组织的反美攻势正在扩散,美国需小心应对。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丹尼尔·拜曼认为,埃及、利比亚等国的反美浪潮显示中东仍为美国的“危险之地”,中东地区的许多人仍仇视美国,中东各国的政治反对力量也纷纷利用民众的反美情绪来迫使政府疏远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另一名中东问题专家迈克尔·多兰认为,旧的中东秩序正在迅速崩塌,新的中东秩序正“缓慢、痛苦”地成形,对美国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去影响中东新秩序。

一些美国政府官员认为,中东多国的动荡将持续下去,给美国带来“无法预知的外交和政治后果”。有美国专家称,如果美国不积极干预叙利亚危机,叙利亚对美国和中东地区来说将成为比利比亚危险得多的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告诉本报记者,从表面看,引爆抗议活动的导火索是一部有亵渎伊斯兰先知之嫌的电影,但事件至少有三方面的深层次因素:一是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不仅远未迎来“民主”与“自由”,而且稳定与安全环境堪忧;二是利比亚和埃及等北非国家在经历了政治和社会变革之后,随着伊斯兰势力的整体强势崛起,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影响也在扩大,其反对西方、反对美国亲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以及维护宗教信仰“纯正性”与“神圣性”的立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美国对该地区的上述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其固有的傲慢、文化优越感和缺乏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也是这一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贺文萍认为,这一事件的发生会使美国以更谨慎,甚至是防范的心态来发展与伊斯兰政权的关系,同时会敦促并加强与温和伊斯兰政权合力打击极端势力的力度。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充分说明了近年来美国不遗余力在中东北非地区推动所谓民主化变革以及亲以外交政策的失败。

(本报开罗、华盛顿、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刘睿、王恬、宦翔)

由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发的反美浪潮进一步扩散。“阿拉伯新闻网”9月16日报道,埃及、也门、苏丹、伊拉克、突尼斯、利比亚和伊朗等国连日来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民众示威游行,一些国家还爆发民警冲突、造成多人伤亡。

美国国务院15日下令撤回美国驻苏丹和突尼斯使馆的所有家属和非紧急外交人员,并告诫美国公民不要前往反美“暴行”增加的苏丹和突尼斯。

埃及官方的中东通讯社16日报道说,围攻美国驻埃及使馆事件仍在继续,示威者向军警投掷燃烧瓶和石块,后者则用催泪弹驱赶人群。据阿拉伯电视台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16日上午,发生在开罗市中心的冲突已造成2人死亡、约400人受伤。滨海城市亚历山大也发生了冲击美国领事馆事件。 

在苏丹,喀土穆和加达里夫等州数万名民众14日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美国发行诋毁伊斯兰教、亵渎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他们围攻美国、德国和英国大使馆,并同警察发生了冲突,冲突导致2名示威者死亡、40多名警察受伤。美国使馆院内多辆汽车被焚烧。

塞内加尔宗教界人士14日向美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递交了一封抗议信,称他们有能力召集信徒来到使馆前抗议游行,但是并未如此做,希望美方妥善解决问题。

伊斯兰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塞内加尔总统萨勒14日在一份声明中表达了强烈愤慨,他严厉谴责美国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认为它严重伤害了穆斯林的感情。


中东媒体普遍认为,这一波反美浪潮不会轻易结束,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哈斯甚至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东地区将再次陷入混乱,这给美国带来了很大难题,将使美国面临诸多困难抉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的利益大于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有美国媒体分析认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发生的反美示威活动已成为奥巴马总统在大选年中最为严重的外交政策危机。这一中东乱局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将对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形成严峻考验。目前极不稳定的中东局势将导致无法预料的外交和政治后果。美国通过外交渠道不断向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施压,要求他们采取措施减少本国针对美国的示威活动。奥巴马的外交顾问私下表示,他们也在考虑是否缩小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活动规模。

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已在美国国内引起广泛质疑,其共和党竞选对手全盘否定奥巴马上台后向阿拉伯世界示好的政策。还有分析认为,美国在大中东地区推行的民主遭遇水土不服。此前,奥巴马将利比亚称为向民主过渡样板的说法也令人生疑。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刊发社论说,伊斯兰信徒说他们是被美国制作的影片激怒了,事实上这部片子只是点燃穆斯林怒火的一个附加因素而已。“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伊斯兰世界采取了顺从、尊重和接触的政策,但是这一切依然无法平息阿拉伯人的愤怒和反西方情绪。

(本报开罗、华盛顿、喀土穆、约翰内斯堡9月16日电记者黄培昭、张梦旭、温宪、吴文斌、张建波)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外电报道,因为曼谷将发生针对反伊斯兰电影的示威活动,美国17日表示将关闭其位于曼谷的大使馆。

美驻泰大使馆网站还发表声明称,位于曼谷商业区一条主干道上的美领事馆将在18日中午关闭,“非紧急人员都将离开”。

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布劳恩欧勒证实这次游行是针对一部反伊斯兰电影而展开的反美活动的一部分。

美方声明称,目前没有针对在泰国的美国人的特殊威胁,但在泰美国人仍需保持警惕。

据信由美国极端基督教徒制作的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电影在伊斯兰世界引发轩然大波。

目前,反美示威已蔓延至包括伊朗、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在内的20多个国家。分析称,此轮反美示威浪潮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罗来安):日前,一部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映后,在伊斯兰世界引发抗议浪潮。伊朗各界连日来也举行了各种抗议活动。很多伊朗人认为,西方自视高人一等,对其它文明缺乏应有的尊重,是导致其屡屡出现“亵渎”事件的根本原因。

16号,伊朗数千名宗教学生在什叶派圣城库姆举行集会,抗议美国电影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抗议者高呼“打倒美国”和“打倒以色列”的口号,称亵渎伊斯兰先知和圣物是不可接受的犯罪行为。

宗教人士艾哈迈德·哈塔米在集会上发表演讲,他说,美国这种行为将导致中东地区出现第二轮伊斯兰觉醒浪潮。“我希望这浪潮变成飓风,这飓风变成海啸,把美国全部淹没。昨天只有伊朗在喊反美口号,而今天整个伊斯兰世界都在喊打倒美国。”

艾哈迈德·哈塔米说,美国屡屡发生亵渎伊斯兰事件,华盛顿当局难辞其咎,如果美国政府不支持这种行为,就应该尽快逮捕和处罚肇事者,杜绝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


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拉里贾尼16号也在议会公开会议上谴责美国电影亵渎伊斯兰先知行为,他说,对这一事件的广泛抗议证明伊斯兰世界已经觉醒。“在穆斯林看来,这种行为是对全体穆斯林尊严的侮辱,超过对他们肉体的伤害。联合国官员呼吁穆斯林要保持克制,也请你们起来捍卫穆斯林的尊严。”

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主席赫兰沙德16号在接受环球资讯记者采访时说,西方之所以屡屡发生亵渎伊斯兰教先知和圣物事件,是因为它们的自我膨胀意识和自我优越感。西方人自视高人一等,不把别的民族放在眼里,在“言论自由”的名义下,任意践踏其它宗教和文明:“言论自由是对的,但言论自由也不能亵渎圣物,可是这种事情却发生了。想想看,如果每个宗教都以言论自由的名义去攻击诋毁其它宗教,这个世界将会乱成什么样子呢?”

赫兰沙德表示,西方应该接受与其它文明平等相处,而不是只有西方文明高人一等,其它国家都应该效仿西方。他希望美国尽快纠正自己的错误,避免当前事态进一步升级。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任安理 葛元芬】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起的轩然大波尚未平息,英国《泰晤士报》说,这是一个大骗局,就是为了诱发暴力事件。美国警方15日称,当天凌晨该片导演兼制作人纳库拉·贝兹利·纳库拉已接受讯问。此人的真实身份也浮出水面:并非之前传言的美籍犹太人,而是一名埃及裔科普特基督教徒。

美国广播公司15日称,当天凌晨,加利福尼亚州电影制片人纳库拉在警察的护送下离开住所,前往当地警察局接受讯问。走出家门时,纳库拉头戴一顶帽子,并用白纱巾裹住头部,掩住了真面目。洛杉矶县副警长马纳特告诉美国广播公司,这不是逮捕纳库拉,他是“自愿”去警察局的。面谈超过90分钟后,纳库拉被带到一个秘密地点“释放”。洛杉矶县司法部门发言人惠特莫尔说:“我们也不知道他要去哪里,他只是说不打算回家。”

纳库拉化名“萨姆·巴奇莱”,并把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传至视频网站You Tube。他不承认自己导演了这部影片,只承认为影片拍摄提供了后勤支持。但匿名者告诉美联社,影片导演兼制片“巴奇莱”和纳库拉是一个人。纳库拉擅长说谎,从他对不同媒体谎报年龄就可见一斑:他告诉美联社自己56岁,对《华尔街日报》说52岁,在You Tube的简介上则称自己75岁。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揭秘”说,纳库拉1957年出生,住在加州。接受电台采访时,他宣称自己毕业于开罗大学艺术学院。美国“每日野兽”网站爆料说,1997年他因制造冰毒被捕,出狱后接受3年缓刑监管。美国《赫芬顿邮报》称,2002年,纳库拉违反缓刑条例,再度被判入狱。2010年,他用偷来的身份证和社会保险卡号码对银行进行诈骗,除被责令赔偿79万美元外,还被判入狱21个月,去年6月出狱至今正处于5年缓刑监管中。期间,他不能拥有或使用能够上网的设备,除非得到批准。纳库拉拍摄影片如果涉嫌违法,可能重入牢狱。

“纳库拉捅出这么大的娄子,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对于《穆斯林的无知》在阿拉伯世界引发的抗议,美国民众甚感无奈。“难道他是想出名吗!”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纳库拉的行为,警方目前也没有透露其制作这部影片的动机。报道称,《穆斯林的无知》剧本是由一向宣称伊斯兰教是捏造宗教的英国历史学家兼作家霍兰德所写,反伊斯兰教活跃分子卡莱恩参与制片。该片7月公布了预告片,但没人关注,“9·11”恐怖袭击11周年的前几天出现配有阿拉伯语字幕的版本后引起风波。参与该片创作的演员如今大呼上当,纷纷表示拍摄和后期制作内容不同,被人“动了手脚”。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5天之后,16日,美国驻埃及大使馆前的示威场面仍“如同战场”一般。这场反美潮“规模空前”地涌至世界30多个国家,并正点燃穆斯林对整个西方的仇恨。曾以重设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开罗演讲”赚足眼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被媒体嘲笑“在大选季瞬间陷入最大外交危机”。

与此同时,困惑的美国政客开始争论,是否停止对中东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援助。美国“观察家”网站抱怨,美国现在的中东外交政策证明,敌人的敌人是酒肉朋友。

而埃及解放广场上的示威民众也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会一面送钱,一面又侮辱他们的先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称,今天不是穆斯林第一次指责西方,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对《纽约时报》说,在可以预见乃至更远的未来,中东将带给美国各种困难抉择以及挫败感。

(环球时报驻埃、美、德、英、法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张梦旭 康健 青木 纪双城 杨明)

众多媒体记者在纳考拉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塞里托斯的住所前蹲守。图/东方IC

  哈里王子在检修直升机。图/东方IC

美国警方15日证实,已经把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制片人纳考拉·巴塞利·纳考拉带回警局接受保释官问询。纳考拉随后离开,但预计不会回家。美联社分析,纳考拉可能会找个地方藏起来。争议影片的制作顾问史蒂夫·克莱恩告诉媒体记者,自己多次收到死亡威胁。

1.蒙面现身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治安官助理唐·沃克15日说,现年55岁的纳考拉当天凌晨在警员护送下离开位于塞里托斯的住所,前往当地警局接受询问。

媒体播放的画面中,一名据信是纳考拉的男子在警方护送下进入一辆警车,离开现场。那名男子脸部缠有白色纱巾,戴着墨镜和帽子,显然是为了让外界无从看清他的长相。

沃克强调,纳考拉没有遭逮捕,并非由警方押解至警局,只是到塞里托斯警局与保释监督官员“谈话”。

洛杉矶县警方发言人史蒂夫·惠特莫尔早些时候说,联邦政府保释监督官员会问询纳考拉,而他“从来没有戴手铐……一切都是自愿”。

路透社援引美方官员的话报道,当局没有调查争议影片的内容。即使具有煽动性或者引发暴力事件,影片拍摄受到“言论自由”法律保护,不会被视为犯罪。


2.暂不回家

惠特莫尔告诉美联社记者,纳考拉在警局接受保释监督官询问大约半小时,随后由警方人员驾车载到一处地点下车。

“他走了,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惠特莫尔说,“他说,他不想回家。”

近几天,纳考拉位于加州塞里托斯的住所门前聚集着众多媒体记者。

惠特莫尔没有披露纳考拉接受问询的细节,也没有披露纳考拉的下车地点。

纳考拉2010年受到金融欺诈罪指控,由法庭判处79万美元罚款和21个月监禁。同时,未经保释监督官员允许,他5年内不得使用假名,不得使用电脑或互联网。

3.死亡威胁

与纳考拉的“低调”不同,电影制作另一关键人物、顾问克莱恩近来多次接受媒体采访,直言不讳自身反伊斯兰教立场。

在今年8月30日一档电视节目中,克莱恩宣称和一伙支持者曾屡次在加州多座清真寺附近散发反伊斯兰教传单,并且炫耀在住所和办公室里储存多支枪。

克莱恩告诉美国里弗赛德报业公司记者,自己多次收到死亡威胁。里弗赛德报业记者报道,他们14日去克莱恩家中采访,克莱恩应门时拿着手枪。按克莱恩的说法,他协助拍摄这部影片的权利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并准备好为此而死。

克莱恩说:“联邦调查局的人总来找我。”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劳拉·艾米勒拒绝就是否问询克莱恩回答记者提问,但证实联邦调查局正在国内外就驻利比亚大使遇害一事追踪线索。


□链接

德极右翼团体欲放映争议影片

德国《明镜》周刊16日报道,一个极右翼团体希望在首都柏林放映触发阿拉伯国家民众反美浪潮的争议影片,遭到德国政府强烈反对。

名为“亲德意志”的极右翼团体领导人曼弗雷德·罗赫说:“对我们而言,(公映争议影片)关乎艺术和言论自由。”

法新社报道,“亲德意志”在德国以颇具挑衅性的示威活动闻名。上月,这个小型团体大约50名支持者在柏林3家清真寺门口示威,声称针对宗教极端分子。

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德国政府内政部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说,打算借助所有可能的法律手段阻止这个团体公映影片。他指责“亲德意志”火上浇油,“这种组织机构只是希望激怒德国境内的穆斯林”。

□动态

美下令俩使馆人员撤离

美国政府15日下令驻苏丹和突尼斯大使馆非紧急人员撤离,同时警告美国公民不要前往这两个国家旅行。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当天发表声明说:“鉴于突尼斯和喀土穆安全形势,国务院已经下令这两个岗位的所有家属和非紧急人员撤离,同时向美国公民发出并列旅行警告。”

美国国务院在旅行警告中说,突尼斯机场目前处于开放状态,美国公民应乘坐商业航班撤离;鉴于苏丹存在的恐怖威胁仍然严重,美国公民应认识到前往苏丹旅行的危险。

美驻苏丹和突尼斯大使馆最近两天遭到示威者围攻,冲突造成6人死亡。


美增援使馆要求遭拒绝

美国政府打算分别向苏丹和也门增派海军陆战队成员,保护美国使馆,15日遭到两个当事国拒绝。

苏丹通讯社15日援引外交部长阿里·卡尔提的话报道,苏丹政府已经回绝美方派遣海军陆战队增援驻苏丹大使馆的计划。

数千苏丹民众14日冲击德国和英国驻苏丹使馆。次日,苏丹当局加强在外交使馆周边的警力部署,超过20名警官坐在美国使馆门前戒备。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14日说,美国海军陆战队派出的一支快速反应小组已经受命抵达也门首都萨那,加强过去两天来遭示威者冲击的美国使馆安保。

也门议会15日发表声明,拒绝美国在也门的军事存在,称为使馆提供安全保障的职能属于也门政府而不是美军。

埃及部分示威者被收买

埃及总理希沙姆·甘迪勒15日说,参加近日反美示威的部分埃及人是被人收买。

为抗议一部在美国制作、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埃及自11日爆发大规模示威。

埃及官方中东通讯社援引甘迪勒的话报道,示威者中既有人出于对影片的愤怒而自愿参与,也有“一些人”承认其实是受人收买去“凑热闹”。

甘迪勒没有说明这些示威者由哪方收买。


□相关

北约基地遭重创美军损失6只“鹞”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阿富汗部队16日说,北约一座主要基地14日遇袭事件中,6架“鹞”式垂直起降战机遭摧毁。英国哈里王子未在袭击中受伤,距交火地点大约400米。

武装人员假扮美军

北约部队16日说,15名武装人员当地时间14日22时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巴斯申营地发动袭击。

武装人员分三组,身穿美军制服和炸弹背心,携带火箭筒和自动步枪,突破基地防护网,向停放在地面上的飞机和直升机、机库和其他建筑射击。6架AV-8B型“鹞”式垂直起降战机遭摧毁,两架严重损坏。3座加油站遭摧毁,5个机库受损。

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交火中丧生,8名联军士兵受伤。14名武装人员死亡,1人被俘。

警卫护卫哈里王子

英国哈里王子7日抵达巴斯申营地,第二次进驻阿富汗战场。作为“阿帕奇”式武装直升机射手,他预定服役4个月。

袭击发生时,哈里王子在营地内。英国国防部说,哈里王子没有受伤。

《星期日邮报》援引一些英军人员的话报道,哈里王子当时与其他“阿帕奇”直升机机组人员在一起,没有训练,交火地点最近时距离他“不到400米”。一些警卫人员护送这名英国王室第三顺位继承人前往一处受保护区域。哈里当时携带装有子弹的枪。

报道说,4名英军空军士兵在交火中受重伤。

塔利班“认领”这次袭击,就一部涉嫌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发动报复,同时把哈里王子作为袭击目标。哈里返回阿富汗后,塔利班宣布发动“哈里行动”。

哈里王子15日度过28岁生日,定于下周正式执行飞行任务。英国国防部说,虽然哈里王子驻地遇袭,军方不打算缩短他的服役期。精心策划或有内应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军方高级将领下令调查这次袭击,试图了解塔利班如何对这座堪称全球防守最严密的基地之一发动如此大胆的进攻。

巴斯申营地位于沙漠深处,东侧与一些农田邻近,有大约2.8万名军人、承包商和平民。营地周围的防护网高约9米,另有3道铁丝网和高大的混凝土防爆墙。通向营地的道路受严密监控。

联军高官试图查清塔利班如何得知并利用防护薄弱处发动进攻。一种推测是,营地内的阿富汗军人或当地平民雇员向塔利班提供营地信息。

“这次袭击策划和执行都非常好,”一名军方人员说,“携带重武器闯入基地,需要做大量准备。他们开火之前,我们没认出他们是敌人。他们知道这一点,因而小心谨慎,抵达营地防护网前不暴露武器。”

A20-A21版均据新华社电

一部涉嫌侮辱穆斯林的美国影片近来在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中东地区,引发强烈“反美”情绪。目前,这股浪潮已经移至美国在亚太的盟友澳大利亚。

据法新社9月15日报道,当天悉尼民众举行“反美”示威活动,参与者中海包括年轻尚幼的儿童。人群高喊要美国“下课”的口号及挥动抗议亵渎穆斯林的标牌。其中一个标牌上写有:“斩首所有那些侮辱先知的人。”

据报道,大约500人参加了此次在美国驻悉尼领事馆外的示威活动。一些示威者表示对侮辱伊斯兰先知的行为感到愤慨与不满,并强调他人无权亵渎宗教信仰。由于遭到当地警察的驱散,人群随后将示威活动搬到附近的海德公园举行。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9月15日,在也门首都萨那,示威民众高喊反美口号。默罕默德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3日,伊朗德黑兰,示威者将一副手绘美国“国旗”踩在脚下。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3日,埃及开罗,一名男子欲将催泪弹扔回防暴警察一方。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3日,埃及开罗,抗议民众向防爆警察扔石子。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4日,苏丹首府喀土穆,一名男子裸身抗议。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4日,孟加拉首都达卡,当地穆斯林举行游行抗议。


近日,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15日,多国的反美示威仍在继续,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图为当地时间9月14日,巴林首都麦纳麦,示威者齐喊口号。

  开罗,一名示威者将警方发射的催泪瓦斯投掷回去

自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在美上映后,中东、北非等地迅即掀起“反美浪潮”。目前,这股“反美浪潮”已经波及也门、突尼斯、苏丹等20多个国家。

突尼斯:

骚乱造成30多人死伤

突尼斯总理府14日晚发表新闻公报称,当天下午发生在美国驻突尼斯使馆及其周围地区的骚乱已造成2人死亡和29人受伤,其中2名受伤者生命垂危。

数百名突尼斯人14日下午在美国使馆门前举行示威。这次示威行动吸引数千名民众加入和围观,并逐渐失控演变成骚乱。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示威者先是向美国使馆院内投掷石块和汽油瓶,随即冲进使馆并撕下使馆院内的美国国旗。示威者在焚烧美国国旗时,少数极端分子开始放火焚烧停泊在使馆周围的汽车。

突尼斯防暴警察试图骑马驱散示威民众,在遭到抵抗后向示威人群施放大量催泪弹和发射橡皮子弹,示威活动随即演变为警察和民众的对抗。此时,一些极端分子开始攻击位于美国使馆附近的美国学校,纵火烧毁了学校建筑和设备。为避免事态恶化,突尼斯当局加派国民卫队(宪兵)增援,甚至出动了直升机和装甲车,并在美国使馆周围的路口设置了警戒线和路障。此外,负责保卫使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在使馆屋顶上布置了狙击手。

据了解,示威者属于突尼斯的一个伊斯兰极端派别,他们强调这部电影伤害了伊斯兰信徒的宗教感情。


埃及:

示威者越来越多

当地时间14日,美国驻开罗使馆大约十辆汽车遭示威者包围并投掷石块,随后驶离馆区。没有消息表明谁坐在车内,以及他们所运载的是什么东西。

在美国驻开罗使馆馆舍前抗议的示威者人数每个小时都在增加。一些示威者企图攀爬人们今早在使馆周围堆砌的混凝土块,并对其进行拆除。警察动用高压水枪和催泪瓦斯驱散人群。

示威者们还把美国CBC 电视台摄制组成员从暴乱现场赶走,禁止他们出现在这里。

巴勒斯坦:

民众焚烧美国国旗

巴勒斯坦数千人聚集在加沙地带抗议美国电影,耶路撒冷有数百人参加,与以色列警方爆发冲突。

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组织13日敦促人们在14日星期五祈祷仪式结束后进行示威。

示威民众焚烧了美国国旗,高呼“美国去死,以色列去死”等口号。在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也门,数以百计的示威者在首都萨那的美国使馆外放火焚烧美国国旗,也门军警动用水炮驱散抗议人群,并对空鸣枪,向示威人群发出警告。美国国防部随后表示,调派一支海军陆战队到萨那,应对这次的“反美浪潮”。


黎巴嫩:

军方驱散示威者

在非洲国家苏丹首都喀土穆,示威者突破美国大使馆的安全封锁线,并且攀上美国使馆外墙,在场军警被迫开枪警告。

在印度尼西亚,350多名人在雅加达的美国大使馆外示威,指责该影片向伊斯兰教徒宣战,并说“美国人不配留在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也有教徒举行示威,呼吁美国阻止该影片的发行,还称该影片是“阴谋”。

在黎巴嫩,愤怒的示威者14日烧毁了一家美国快餐店,并袭击安全部队车辆。黎巴嫩军队随后介入,驱散示威者。冲突中,一名示威者死亡,另外20名平民和安全人员受伤。

同日,印度数百名穆斯林向美驻钦奈领事馆投掷石块,打碎了领馆玻璃,有的抗议者还试图翻越围墙闯入使馆。印度警方最终驱散了示威者,并逮捕了86人。

塔利班:

报复袭击北约营地

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卡里·优素福·艾哈迈迪说,塔利班武装人员14日晚袭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营地,以报复在美国制作的一部宗教题材影片。

袭击发生于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北约营地,致死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英国哈里王子当时身处基地,没有受伤。

艾哈迈迪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数十名武装人员参与袭击。袭击致基地起火,升起浓烟。


英德使馆

遭池鱼之殃

英德两国使馆也受到殃及。14日,德国驻苏丹大使馆受到了数千示威者冲击,使馆上空浓烟滚滚。有些示威者则爬上德国使馆屋顶,撕毁了德国国旗,挂上一面伊斯兰旗帜。英国媒体也报道说,大量示威者当天也试图闯入英驻苏丹大使馆。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韩曙):13号,继埃及、利比亚等国发生抗议美国电影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示威活动之后,也门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美国驻也门首都萨那的大使馆当天遭示威者冲击,示威者还点燃了数台使馆车辆。愈演愈烈的反美浪潮,在美国国内造成了怎样的反响?本网连线环球资讯驻美国记者韩曙,介绍一下美国国内对阿拉伯国家反美浪潮的反应。

记者: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目前在埃及、利比亚、也门、突尼斯、苏丹、摩洛哥、科威特等国,都出现了抗议的情况。对此,美国舆论普遍感到忧虑。而为了平息穆斯林世界因为电影而产生的怒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3号在讲话中对这部电影的内容进行了批评,表示这部电影的内容“令人讨厌,应受谴责”。她表示,美国政府绝对反对这部电影传达出的信息,而这部电影似乎只有一个恶意的目的,那就是侮辱一个伟大的宗教并且挑起怒火。不过,希拉里同时表示,美国人有言论自由,这部电影不能作为借口来实施暴力。而部分美国媒体尽管没有披露这部电影的具体细节,但用“业余”这样的形容词来表达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印象。

而美国总统奥巴马13号在进行竞选活动的同时表示,美国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他还表示已经与相关阿拉伯国家的政府进行了接触,向他们表达了美方的关切。

主持人:那么12号,美国政府曾经表示将对驻利比亚大使遭袭一事进行调查。目前为止,调查有没有一些进展?

记者:根据最新消息,目前利比亚方面已经逮捕了涉嫌袭击美国驻班加西领馆的4名嫌疑人,但利比亚方面没有披露具体的情况。美国总统奥巴马12号曾经表示,将与利比亚政府密切合作,将杀害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的凶手绳之以法,随后美国向利比亚派出了一支由海军人员组成的调查团队,负责调查大使遇害一事。利比亚方面的抓捕是否得到了美方的情报或具体支持,目前也还不清楚。而根据有关人士提供的情况,袭击班加西领馆的是一个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武装组织,因此美方怀疑,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已经渗透进了利比亚,并担心它们会在也门等国的反美抗议中煽风点火。


主持人:我们看到,反美风潮现在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都出现了,其中不少还是美国的伙伴或盟友。对于今后美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美国国内有哪些思考和声音?

记者:在袭击事件发生和反美抗议活动在阿拉伯世界有所扩大的时候,美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思考的声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12号的声明中发出疑问:为什么美国曾经帮助过的国家和城市会把矛头对准美国?专栏作家桑德尔斯13号发表题为《阿拉伯之春,美国的冬天》的文章说,利比亚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心,尽管美国也以武力介入了利比亚局势之中,但仍然没有能够阻止利比亚陷入内战,而在埃及,尽管美国支持推翻了穆巴拉克,但新的政府却对与美国的关系另有想法,桑德尔斯将这种关系形容为“既不害怕我们,也不尊重我们”。桑德尔斯表示,在支持“阿拉伯之春”的同时,美国也陷入了这些新朋友难以维持稳定和与美国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的困局中。

而《时代》周刊专栏作家克劳利则指出,目前在埃及和利比亚等国出现的反美浪潮令人忧虑,如果说利比亚的袭击还可以被归结为少部分武装分子行为的话,在埃及出现的大规模示威则体现了埃及的民意,而随着这样的浪潮不断扩大,在也门等国也出现了类似示威,如果不能维护像埃及这样的盟友的良好关系,奥巴马将不得不重新定义他的中东政策,这将对他年底的选战是一个重大威胁。而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研究所主任保罗·萨利姆则发表文章提醒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政府说,9·11袭击的元凶拉登曾经将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引导到对立的路途上,而现在值得警惕的是,不能让发生在利比亚的袭击和反美示威浪潮重新将美阿关系带到对抗的状态中。

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引发多国反美抗议后,自称是影片导演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产商“萨姆·巴奇莱”成为焦点人物。

美国媒体发现,“巴奇莱”的身份和名字存有疑问,影片拍摄的关键人物可能为加利福尼亚人纳考拉·巴塞利·纳考拉,而这个人有金融犯罪前科。

手机定位

纳考拉13日承认自己为影片拍摄提供后勤支持。

自称影片导演的“巴奇莱”已经躲了起来。美联社前一天联系到“巴奇莱”并电话采访,随后利用手机号码定位,发现他所在地点是纳考拉位于洛杉矶的住宅。

纳考拉否认自己是影片导演,美国联邦法院的文件显示,纳考拉有多个化名,其中一个是“尼克拉·巴奇莱”。纳考拉出示驾照时,用手指按住中间一段名字。而多项资料显示,这段名字和纳考拉的其他一些信息关联“巴奇莱”。

自称协助推介影片的佛罗里达州牧师特里·琼斯说,他12日与“巴奇莱”通过电话。“‘萨姆·巴奇莱’不是真名。我与他通电话。他肯定是躲起来了并隐藏身份。”


曾有前科

美国联邦法院文件显示,纳考拉有案底。他2010年被判金融欺诈罪,罚款79万美元,入狱21个月。同时如未经允许,他在5年内禁止使用电脑或互联网。

一名检察官说,纳考拉使用窃取而来的身份信息开设虚假银行账户从事欺诈,基本操作是利用一个虚假账户的空头支票取现,再用另一个虚假账户的空头支票补台。

“这就是个‘空头支票’的把戏,”那名检察官说,“作案人在银行意识到账户有假之前取出钱。实际上,账户里一分钱也没有。”

篡改对白

按照“巴奇莱”的说法,那部争议影片2011年夏天拍摄,耗时三个月,涉及59名演员和45名幕后人员。

参演演员发布联合声明说,他们受到制片方误导,一些对白在后期制作过程中遭到篡改。“全部演职人员非常不安,感到被制片方利用,”《洛杉矶时报》13日援引这份声明报道,“我们百分之百不支持这部影片,完全受到误导。”

互联网上传播的电影介绍短片显示,当配音提及敏感名字或内容时,有时画面不是演员正在讲话,有时对不上演员的嘴型。专业人员推测,影片涉及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内容可能出自后期制作。

女演员辛迪·加西亚说,她收到参演邀请时,影片名为《沙漠英雄》,剧本中没有诋毁伊斯兰教的内容。“巴奇莱”告诉她,自己是埃及人。

巴奇莱自称出生在以色列,是以色列犹太人。以色列官员说,没有记录显示巴奇莱有以色列国籍。(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稿)

9月13日,也门安全部队与企图冲击美国驻也门使馆的民众发生冲突,目前已造成1名示威者死亡、数十人受伤。一名示威者告诉记者,此次冲突爆发的原因是也门民众抗议一部美国电影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9月13日,也门安全部队与企图冲击美国驻也门使馆的民众发生冲突,目前已造成1名示威者死亡、数十人受伤。一名示威者告诉记者,此次冲突爆发的原因是也门民众抗议一部美国电影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外电报道,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强烈谴责美国驻也门大使馆遭袭事件,并声援美国政府。

据报道,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在一项声明中指出,欧盟强烈呼吁也门政府提高欧盟驻萨那外交机构的安全警戒,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外交官。

据悉,也门部分民众近日抗议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冲进美国驻该国首都萨那大使馆。袭击事件造成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也门总统哈迪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及美国人民道歉,并下令对袭击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