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微博打拐“误抓”应成儿童保护常态
www.fjnet.cn?2011-06-03 09:16? 蔡方华?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保护儿童和其他弱者,需要整个社会都具有“管闲事”的热情和责任感。在公共责任意识完善的社会里,被看作“误抓”的这类事情,其实恰恰是保护和执法的常态。

6月1日中午,有网友通过微博反映,一辆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可能藏有人贩,涉嫌拐卖的孩子哭闹不止,希望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该条微博经著名媒体人邓飞转发之后,立即受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除该列车乘警试图问话之外,北京警方还组织专门警力前往“接站”。最后终于查明,带着孩子的两名成年人确系其父母。一场牵动人心的误抓,最终以令人欣慰的方式作结。

热心网友通过微博打拐,但造成了误抓。如此打拐是否可行,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论。有人认为,仅仅通过孩子哭闹就认定涉嫌拐卖,未免太过敏感,警方兴师动众则有浪费资源之嫌。有媒体报道,被误抓的父母对公安机关的行动表示理解。但也有媒体报道,当事人对无故被盘问感到闹心。

梳理这个乌龙事件的脉络,其实不难看到,所谓的误抓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妥之处。网友看到孩子哭闹,怀疑其中存在蹊跷,进而通过微博求救,这其实是公民责任感的一种表现。而这样的责任意识,又正是通过前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所培养起来的。有关部门对微博上反映的案件线索高度重视,乃至投入较多的人力予以清查,则反映出公安机关已经把打击儿童拐卖看作一项重要工作。虽然最后证明并不存在拐卖问题,但这样的线索提供和执法反馈却最好不过地证明,整个社会正在建立起一个保护儿童的安全网络。这样的“误抓”出现得越多,儿童拐卖的案件就会发生得越少,更多的孩子就能平安地生活在父母的身边。

与“误抓”截然不同的情形,其实人们过去已经多有体验。拐卖儿童的人贩通过公共交通安然离开,虽其行迹高度可疑,却没有人予以关注,更没有人向公安机关报警。有的公安机关在接到线索通报之后,往往以常识加以预判,即放弃清查和营救,结果错失了良机。很多丢失儿童的家庭悲剧,就是在这种双重麻木的背景下发生的。拐卖儿童现象之所以成为一个世所瞩目的公共问题,不仅与执法疏忽有关,其实也与公众的责任意识缺失不无瓜葛。

提供线索,是打击拐卖儿童案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果人们责备那名网友太过敏感,就会让更多潜在的线索提供者陷入可怕的沉默。同样,执法机关的闻风而动是有效打拐的关键,如果在接到线索之后却吝啬警力的投入,则不但可能放过人贩,更会伤害公众参与打拐的热情。这样的两种情形,都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保护儿童和其他弱者,需要整个社会都具有“管闲事”的热情和责任感。在公共责任意识完善的社会里,被看作“误抓”的这类事情,其实恰恰是保护和执法的常态。如果有人对这样的事态发展产生疑问,更证明我们在保护儿童方面存在诸多观念和意识的不足。

对“误抓”事件存在争议,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通过争议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则后果令人担忧。因为社会对某一类事件的集体看法,通常会引导出特定模式的个体反应。如果有人通过这起事件得出无须过敏和不该多管的结论,那不但是争论的失败,也可能引导出某种潜在的社会风险。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