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农民正在淡去对土地的感情

www.fjnet.cn?2012-04-09 08:17? 禾  刀?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清明祭祖,免不了要回老家。行程虽然短暂,却无处不切身感受到,老家的乡亲们正在淡去昔日对土地的那番深情厚谊。

首先,实际在耕面积越来越少。与乡镇狭窄公路上挤着越来越多的车辆形成鲜明反衬的是,过去漫山遍野、一眼看不到头、令人熟视无睹的油菜花,如今点缀稀疏,盛景不现。许多未耕田地中,一眼便可以看出,抛荒久有时日,因为用来维系水源的田埂早已千疮百孔。

其次,新建房屋占用耕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村村通公路”的优惠政策下,老家过去的泥泞道路得到了硬化。路好走了,但也引来更多人将房屋盖在道路两边。过去原本错落有致的村落,现在连成了一片。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新建房屋不仅占地面积大,地基浪费现象十分突出,道路排水等问题更是各自为战,土法上马,至于供水和排污问题远为能提上“议事日程”。真正的问题不在此,而在于这些占地面积较大的农村房屋,绝大多数建在既有可耕土地之上。而老宅根本不具备还耕条件。

第三,农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蒸发”现象极其普遍。老家村庄不大,原本三十多户百来人口。然而此番返乡,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居然只碰到三五人,无一青壮劳力。更让人感到郁闷的是,乡亲们谈论最多的不是如何种田致富,而是城里的那些事儿。比如家人务工收入情况、购房、购车等问题。在那些依旧呆在乡下的乡亲中,很多人还在公开盘算何时搬往附近的城镇。以老家村庄为例,全村三十多户,现在完全靠农业生产的不超过五家,相当一部分充其量只能算是“半耕户”,种田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全家人的日常“口粮”需求。

毫无疑问,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农民也富了起来,这从鳞比栉次的小洋楼便可一目了然,但务工收入仍旧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农民工工资并不高,但相较于老家的那点种田收入,仍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老家地处丘陵,人均耕地面积极少,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看,机械化耕作缺乏可行性。加之,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市价虽然看似也有所上扬,但处于“粗加工”源头的农民净收入并不高,更多乡亲感觉种田饿不死人,但如果“算上人工成本,绝对亏本”。

曾几何时,乡亲们对土地的感情深厚,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为了增加耕种面积,那些土地并不肥沃的山坳,也被乡亲们争先恐后地开垦出来,那时的村里可耕面积虽然也不多,但不计入上交积累的开荒土地面积也算喜人。随着土地收入地位的下降,垦荒的土地重新长满了野草。

老家农民对土地感情的冷漠,让人不禁生出这样的三个担心:一是一直以来我们赖以自信的18亿亩耕地红线,到底是否含有太多的“水分”?二是18亿亩耕地与实际耕地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三是种田到底对农民能够产生多大的利益回报?

三个问题中,建立能够激励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利益回报机制,无疑最为关键也最为迫切。农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土地再有感情也不能当饭吃,要生存就必须拥有必要的利益基础。有必要指出的是,激励并不是单纯的提高粮价,而在于站在农民视角,设身处地地研究惠农兴农政策,否则就难免好政策被中间环节层层“截流”。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