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礼品册”不可怕,怕的是监督没跟上

2013-12-31 15:16? 张立美?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央各项禁令之下,各地初显节约从简、反对铺张浪费的节日新风。但记者近日发现,礼品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一种名为“礼品册”的产品却依旧销售红火,成为送礼歪风的新宠。有销售人员直言:“我们的产品让您送礼送得放心,收礼收得放心。”(12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刹了“购物卡”,这反映了中央禁令起到了威慑作用,发挥了效果。但是,“礼品册”的热卖,却表明乱用公款的弊病还没有被彻底根治,我们离中央要达到的效果和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用公款给自己发放福利的情况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名目逃避监督和调查而已。另一方面,这折射了久病的顽疾难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愈,一纸禁令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实际上,“礼品册”的到来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民间俗语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似乎也成了某些政府部门的惯用伎俩。他们要确保既得利益不受损,或者将既得利益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必须“巧立名目”。而作为监督者的纪检监察部门就应当能预测到,用“礼品册”取代“购物卡”;用矿泉水瓶装茅台取代用茅台酒瓶喝茅台;用豪华奢侈的政府食堂取代五星级酒店等违规行为的出现。

事实上“礼品册”们在中央禁令下的顶风作案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职能部门的监督没跟上,无法对此进行有效监督。从现实情况来看,只要加强监督,将权力放到阳光之下,进一步约束公款使用途径,规范发票报销方式,尤其是透明公款使用的去处,使每一笔公款使用项目都通过有效渠道进行公示,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同时,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如此,就不必担心政府部门将“购物卡”变身“礼品册”,也不必担忧买了“礼品册”,却用办其他诸如公用品、会议费、培训费等名义开发票报销。毕竟,监督政府费用是否正当、合法,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