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 正文

非遗进高校,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2024-03-11 09:25:27?作者:龙之朱?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两会大家谈】非遗进高校,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她介绍,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遗项目传承体系,能解决传承人群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

将非遗项目传承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借助体系化、建制化的努力,激发社会公众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在非遗传承维艰的语境下,这位代表的建议确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实践淬炼才形成并定型的。几乎每一项非遗,都给人惊艳之慨,这是其魅力所在,也是修习传承的困难所在。当世人惊讶于其美艳绝伦的同时,这些技艺很多已经处于难以为继的边缘。

特别是,鉴于很多非遗都与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导致很多非遗项目丧失了生存的土壤。

让非遗活起来并代代相传,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可能还原滋生非遗项目的土壤,但我们可以为非遗的传承营造一块适宜生存的小环境。比如常态化举办一些非遗展演活动,增强传统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粘度,使之在新时代释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再如尽可能组织一些培训、研修,至少实现“小众”传承等等。

而学校同样责无旁贷,理应为非遗传承提供制度空间。毕竟,一旦纳入校园教育,无疑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在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让非遗进入校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建议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级“粤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陈育群建议,因地制宜将非遗引入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教学和各课程体系中。陈育群说,“比如,在潮汕地区,可以考虑把英歌舞列入中小学文化类和体育类课程。”

可见,加强非遗在校园内的传承,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一些与学校教育契合度高的非遗,在社会上传承的效果也更好。像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就将冀派内画、铁板浮雕艺术等非遗引入学校,成立传承教学基地,与教育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吸引了一茬又一茬青年,产生了良好效果。

当然,非遗进高校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切还是要看传承效果,不能流于形式。如何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并在未来就业方面形成对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要看到,家族制或师徒制的传承,导致传承人群学历偏低,确实是非遗传承的一个障碍,但却不是传承困难的根源。现实中也不乏经过创造性转化、传承而获得生机的非遗项目。非遗要想传承有序、焕发生机,除了进入校园,更要楔入鲜活的现实生活,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惟其如此,方才历久弥新、代代相传。(龙之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