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2011河北行> 记者采风 > 正文
变迁之路——红色太行礼赞
www.fjsen.com?2011-06-20 16: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山之变:科技为翼

  “你们的经验进一步证明,科学技术一旦和群众相结合,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和接受,就会变成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1986年3月,国务院致河北省参加太行山开发研究的有关单位和全体同志的贺电中这样写道。

  从此,一条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享誉全国,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太行山道路”。

  科技的力量有多大?

  易县阳谷庄首先尝到了甜头。1979年,这个太行山南麓的普通山乡迎来一群“不速之客”———河北农大的百余名师生,他们在这里建立起首个山区开发试验区。农大老师给核桃树剪枝,从来没见过给树“剃头”的农民竟发问:“枝儿都剪了,这果儿往哪儿结呀?”结果,第二年核桃结得压弯了枝,乡亲们服了。3年间,师生们示范推广近20项适用技术,全乡9个村产值翻了两番,粮食增产1倍,农民增收3.2倍。

  山区开发的成效初步显现,科技兴山的巨大潜力令人鼓舞。以此为起点,有史以来河北省最大规模的山区集中开发拉开序幕。从那以后,上万名科技工作者走进大山,把科技交给农民,把论文写在山间,把事业献给太行。

  从农技推广到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经济沟”、生态开发技术体系等一系列成果,支撑和引领了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开发;从单项技术突破到大规模攻关,山区综合技术开发实验区、太行山科学试验站、山地生态试验站,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科技先行到政策激励,省市设立山区创业奖,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山区转移,科技与产业对接、为可持续发展助力……

  科技改变了生活。“十年前,种大田,仅够吃来没有钱,农民生活较困难。杨富存,技术带,教人错季种蔬菜……”这些带着泥土味儿的碑文,道出了致富后群众对科技人员的感谢。在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碑廊”里有72块石碑,每一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科技赢得了市场。山民的勤劳,科技的“魔力”,在市场竞争中大显身手。内丘县岗底村搞无公害苹果栽培,128道生产工序提高苹果的附加值———以前3毛钱一斤的苹果最高卖到100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村子靠种植业成为全县首富村。闻名全国的临城县“绿岭”核桃亩产值达万元以上,带动全县发展起11万亩优质核桃基地。

  科技改变了头脑。山靠什么兴?人靠什么富?邢台县前南峪村民绕了几道弯,最终选择了“科技兴山,生态富民”。缺粮缺怕了的前南峪人,偏偏一门心思种起了树;靠企业发家的前南峪人,却砍掉了3家“战功”显赫的化工冶炼企业。科技武装头脑的山里人明白了:要饱、要富,还要绿、要美。

  科技为太行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三种基本治理模式、百余项配套技术、万余人的科技力量、数百万太行愚公的奋斗……30余年治山锲而不舍,不仅明显改善了太行山的生态环境,更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与红色旅游交相辉映,绿色生态旅游迅速兴起。“生态太行”、“绿色太行”———生态文明的杰作使太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组建山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低碳、循环、生态型经济建科技创新先行区,将河北省山区建成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密集区……“十二五”科技兴山再度出发,“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

  太行山,一座科技之山。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